首页 > 资讯 > > 正文
世界讯息:广东水文发展十年“成绩单”:水文监测站点增加近一倍
2023-03-30 10:06:41 南方日报

原标题:广东水文发展十年“成绩单”:水文监测站点增加近一倍

3月29日下午,《广东省水文条例》颁布实施十周年暨省水文改革发展成就介绍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

《广东省水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广东第一部专门规范水文管理工作的行政法规,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到现在已经施行超过十年。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年来,广东水文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全省各类水文监测站点达到4092处,较十年前增加了近一倍,水文站网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有监测需求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全面覆盖,76个省属国家重要饮用水源地实现水质在线自动监测,覆盖率较十年前增加近8倍,监测站数量全国第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水文监测能力大大提升

据介绍,近十年来,广东采用各类声光电先进设备,以及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载具投入水文生产应用中,水文监测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省水文监测要素不断拓展,水位、雨量、蒸发、地下水等实现100%在线自动监测,流量在线自动监测覆盖率由十年前的5%提高到85%以上,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已具备地表水127项、地下水101项认证的检测能力,水文监测要素的全面性、在线自动监测水平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全省共设立11个直属地市级水文分局、19个市级水文测报中心和49个县级水文中心,水文服务深入县级基层,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水旱灾害防御提供坚实水文支撑。

十年来,广东成功迎战“尤特”“威马逊”“山竹”等60个台风和“18·8”“22·6”等210场暴雨洪水,作为水旱灾害防御的“耳目尖兵”,水文监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预测预警作用,关键期洪水预报准确度达到98%以上。

记者了解到,广东水文自1899年在三水开始观测记录水位以来,已有120多年历史,累计形成历史水文资料近7万卷(件),汇集至水文数据库的整编数据约有5600余万条,汇集至广东省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约有26万条。精确详实的水文数据在乐昌峡、飞来峡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广东“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省水利厅副厅长申宏星表示,接下来将在水利部的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加强《条例》贯彻执行,聚力实施“851”广东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秉承“把脉江河,服务民生”的宗旨,持续提升水文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水资源分析评价服务能力,奋力推动水文现代化建设,为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文支撑和保障。

不断提升基层水文服务能力

省水文局局长廖征红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广东逐步完善大湾区水文机构建设,在大湾区已有的4个水文分局基础上,2015年新成立清远水文分局,为服务北江防洪调度、保障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2018年,广东挂牌成立深圳水文分局,为深圳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建设国际一流城市水文典范提供了机构保障。

与此同时,广东正在不断提升基层水文服务能力。2021年起,广东水文以水文测报中心为基础,全方位构建水文测报一体化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市、县级水文测报能力和服务水平,成立了包括广州南沙区、珠海香洲区在内的49个县(区)水文中心,分批推动开展县区级水文服务,不断强化水旱灾害防御和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在对港、对澳供水服务方面,广东水文则积极开展大湾区重点水源地水量水质监测,做好非汛期珠三角咸潮分析和压咸补淡技术服务,确保经济社会供用水安全。比如在东江流域出现60年来最严重干旱期间,水文部门持续做好旱情监测、动态分析水情,科学提出蓄水保水建议,为香港和深圳、东莞等地供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城市水文建设方面,目前佛山已建成全国首套城市内涝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为佛山城区的防洪排涝、应急调度和交通指挥提供决策支持。下一步,广东水文部门将在广州开展城市水文规律研究和内涝预报预警技术探索,为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支撑能力

作为沿海省份,广东是暴雨、台风的多发、频发区。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为了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支撑能力,推动水文高质量发展,广东水文部门正在积极谋划,全面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

据悉,省水文局将奋力推动广东省水文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以国家基本水文站提档升级、大江大河水文站建设、巡测基地和应急监测队建设等为重点,扎实推动广东省水文现代化建设规划落地见效。同时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工程水文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现代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强化防汛抗旱“四预”支撑能力。

此外,水文部门还将加强水文基础研究工作,持续强化水文预测预报预警和水资源监测分析评价服务。加强雷达波、遥感、图像识别等新技术新设备研究应用,实现各类水文要素的全量程、全天候、全自动协同监测;探索变化环境下的产汇流变化规律,强化中小河流预报能力,推动实现5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重点河段预报预警全覆盖;研发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和珠江河口咸潮多时间尺度预报模型,提升风暴潮、咸潮的精细化预报能力;加强流域水生态预警技术研究,破解低流速测验、预警等技术难题,进一步拓展水文服务范围。

“未来,我们还将加快推进实现地市级水文机构全覆盖,完善县(区)水文中心建设,强化三级会商、分级服务的协同作战机制,推动水文服务深入基层。”廖征红说。

南方日报记者 李赫(李赫)

x 广告